昨日,来自国内外衍生品市场及金属、能源、橡胶、金融行业的近400名中外嘉宾、机构代表与媒体记者汇聚于一堂,参加由上海期货交易所主办的第四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就“经济全球化与蓬勃发展的中国期货市场”这一论坛主题畅所欲言。
“我国期货市场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已经具备了积极稳妥发展的现实基础,能够也应该为国民经济提供更好服务的时机已经成熟。”昨日,在第四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上,中国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在论坛致词中指出,“我国期货市场已经具备‘积极稳妥’发展的良好基础,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着力解决机制性问题,延伸市场服务功能,稳步推进期货市场创新与发展。”
范福春表示,我国期货市场已经具备“积极稳妥”发展的良好基础,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品种结构不断完善。2006年我国期货市场成交金额与GDP规模相当,市场品种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包括金属、能源、化工和农产品在内的商品期货品种体系。金融期货交易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期货市场即将出现结构性的变化。
二是市场法制基础进一步加强,各项基础性制度建设全面推进。新《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的实施、期货保证金安全存管制度的实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的成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期货公司风险监控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与财政部一起制订并颁布的《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基础性制度的建设,使市场规范化程度大大提高,为期货市场下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市场功能逐步显现。铜、大豆、棉花等期货品种参与全球定价的影响力渐强。价格变化基本反映国内市场供求状况,并与国际市场行情良性互动,发现和提供价格信号的功能开始显现。
范福春强调,我国期货市场既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体制、机制和环境不适应发展需要的巨大挑战。要进一步加强对国内外期货市场的研究,按市场规律加强风险管理,不断健全监管制度,确保市场平稳运行。另外,要加大对期货市场功能的宣传和普及,提高投资者运用期货工具的能力。
中国金融市场委员会主席、中国证监会前主席周道炯在论坛上就如何利用商品期货的金融属性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说,近年来,以有色金属、能源为代表的大宗商品期货与宏观经济、金融的关系日益密切,其金融属性不断突现。国外经验表明,金融机构通过参与商品期货,可以发挥分散投资过度集中的风险和对抗通货膨胀、结构性贸易融资、信贷融资参考等功能。对于国内金融机构而言,应重视和利用商品期货市场的金融属性,做好参与商品期货市场的各方面准备工作。
而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董事长陈耀先则认为,商品期货大有可为。他表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商品期货有巨大的现实需求。发展商品期货有助于增强我国在大宗商品国际定价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对于金融期货推出可能会对商品期货产生的影响,他认为,金融期货短期内可能会对商品期货产生一定影响,但从长远看,金融期货也终将与商品期货共同协调发展。
近年来,中国期货市场以其蓬勃发展吸引着全球投资者的眼光。作为中国期货行业的盛会---"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每年5月份,全球期货行业精英人士都会共聚上海,探讨当年商品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的热点话题,交流彼此对于商品期货市场发展的看法,分析和预测未来商品价格走势。
今年,是中国政府全面兑现加入WTO承诺后的第一年,也适逢上海期货市场建立15周年。针对中国期货市场如何更紧密地与全球市场联动,金属、能源、橡胶等大宗商品在国际和区域不断变化的政治经济背景下走势如何,一年一度的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为众多期货人士构筑了一个良性的互动平台。
本次论坛可谓嘉宾云集。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姜洋、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刘志超、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戚向东、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副司长梁树和,英国金融服务产业委员会主席、期货与期权协会主席罗伊·莱顿、国际期货业协会总裁约翰·丹姆嘉德等中外嘉宾,以及来自国内外衍生品市场及金属、能源、橡胶、金融行业近400名嘉宾出席了本次论坛。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